木村敏,《作为边界的自我》,1997 年
标题文章来源:《現代詩手帖》,1997 年 5 月,第 40 卷,第 5 期,第 26-30 页,"Boundary Ecriture "特辑。
木村敏的书中没有收录这篇文章。 因此,要想读到木村这篇充满智慧的文章,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图书馆翻阅杂志的过刊,或者去二手书店购买旧杂志。 如果我当初没有订阅这本小杂志,我永远不会知道它的存在。 我知道这篇文章完全是一个偶然,因为我在工作中读到了 2012 年全国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测试(日语)中的这篇文章(不过是简化版)。 看到这篇文章被埋没,我感到非常难过,因此我将其全文发布在这里,因为这是一篇 30 年前的杂志文章,如果版权持有者提出删除要求,我将遵从。
我对这篇文章的评论多种多样。 如 "乐队与身份"、"边界与 W.James 边缘"、"奥尔特加与我/我的环境 "等,都不是几分钟能写完的,我将尽我所能在新年假期期间发表。 现在,我将在年底前发表这篇文章。
木村敏,《作为边界的自我》,1997 年。
最近,我有一个快乐的经历。 我在京都大学医学部教授精神医学时,每年都会从京都大学教育学部和京都女子大学招收几名临床心理学研究生,作为临床培训的一部分,他们每周观摩一次我的门诊。 每次会诊结束后,我们都会一起去京都大学会堂附近的一家餐厅吃一顿便宜的午餐,然后聊聊当天接诊的病人。 其中一件喜事是,有一年,京都大学的一名男生和京都女子大学的一名女生在一起实习,他们相识并结婚,被邀请参加酒会。
女方在邀请信中写道 如果那次培训只是在医院结束,我还会认为是培训,但每次培训结束后去京都大学会堂吃午饭,然后离开 .......,我想这改变了我的一些东西。 可以说,与他共进午餐让我有机会了解他的个性。 ......."
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科会诊是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一场严肃较量,医生和病人为了自身的存在而相互对抗。 医生,作为自己的他者,切割着病人,而病人,作为自己的他者,医生,碰撞出火花。 从这些火花中产生的东西最终会使病人痊愈,对医生来说,也会促进他作为一名精神病学家的发展。 这种东西就是精神病学的精髓。 这就是为什么它不应该展示给人们看。 但因为大学是教育场所,所以大学会向医科学生和年轻的实习生以及临床心理学学员展示这些内容。 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在病人面前无法解释病人的情况,我所有的 "人际交往能量 "都倾注在一个病人身上,这种紧张感意味着我和实习生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妙。 [采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M. H. Harris 博士 会诊结束后,我们一起出去吃饭,是为了弥补会诊室教育氛围的不足,这是我从名古屋市立大学转到京都大学之前就养成的习惯。
这种教育上的考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温馨副产品,让偶然相遇的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如果她的信可信的话(我并不想这么狡猾),与他共进晚餐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一切,让我有机会了解他的个性,而这是我在培训期间无法了解的,他们最终相爱并组建了家庭。 他们相爱并组建了家庭。 这种变化究竟是什么?
当我们观察那些在形成独立自我方面存在问题的年轻患者时,我们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很少有机会在家里围坐在家庭餐桌旁。 有人指出,这种情况在厌食症和暴食症患者中尤为常见,这也是最近人们热议的话题。 无法享受家庭用餐时间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父亲早出晚归,母亲身兼双职无法准备饭菜,孩子的时间被补习班或俱乐部活动占用等。 所有这些现象都深深扎根于现代社会的结构之中。 或许,家庭用餐时间与健康的自我发展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系,尽管不情愿,但这种关系现在已经显现出来。
不只是人类,所有生物都通过在环境边界与环境保持最佳接触来维持生命。 为了留下后代而寻找配偶并进行繁殖和为人父母的行为,为了避寒、避暑和避风而躲避或改变居住地,为了逃避敌人或消灭竞争者,这些也符合一般生物维持生命的目的。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首先,生物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的摄食行为是生物与环境交界处最基本的生命维持活动。
不言而喻,每个生物体都是以个体的形式进行维持生命的行为。 每个个体在与独特环境的接触中为自己的生存而行动,有时与同种的其他个体合作,有时与同种或不同种的其他个体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不言而喻,与个体有关系的其他个体也构成了对个体环境的要求,此外,个体自身的条件(如饥饿和疲劳程度、性欲、运动和感官能力)也被添加到 "内部环境 "的环境要求中。 有鉴于此,很难明确地确定什么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界面或边界。 首先,如果构成个体本身的所有条件也被视为环境,那么 "个体 "首先指的是什么? 环境在边界的 "另一边 "固然不错,但在同一边界的 "这边 "又是什么呢? 我们不太可能简单地把个体或其生物体放在那里。
那么多个体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为了简化讨论,让我们考虑两个相互合作的人的情况,例如一对夫妻。 即使是夫妻,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各自生活在自己独特的世界里。 我生活在当下,这是我从小到大的经验和记忆的积累,我的妻子也是如此。 这些不能简单地同化,也不能简单地交换。 但是,每对夫妻都有自己婚后的共同历史,这与其他夫妻也有本质区别。 这就导致他们习惯于不自觉地采取一致的行动方案来应对某种情况,即使他们没有大声讨论过。 从这个意义上说,夫妻可以被视为一个 "个体"。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整个家庭、多年的朋友或因共同利益而联系在一起的群体。 对于人类以外的动物,如鱼群、鸟群或组成有序社会的昆虫,整个群体就像一个个体一样行动的趋势就更加明显。
换句话说,即使是在这样的群体中,它们之所以行为一致,是因为它们在边界处寻求与环境的最佳接触,就像个体寻求维持生存一样,因为它们的目标是群体的整体生存,这与个体的生存可以被认为是相同的。 在这里,也不能简单地把整个群体置于边界的这 "一边"。 首先,与个体的情况不同,群体与其环境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物理边界,如果我们考虑到组成群体的每个个体都是整个群体的重要内部环境,我们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构成群体的每个人的行为永远不会完全融入整个群体的行为中,而且还要符合每个人的个人需求。 当每个个体在与环境的交界处实施自己的维持生命的行为时,群体作为一个整体却保持着统一的行为。 个体行为不太可能破坏整体的控制。
正如我们在上文所看到的,生物个体和生物群体(被认为与个体相似)在其与环境的交界处维持生命的活动有着出乎意料的复杂结构,但当涉及到人类群体时,这种复杂性就会急剧增加,因为每个群体都有自己坚定的自我意识。 如果是一群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那么这种复杂性就会大大增加。 例如,就一个家庭而言,即使这个家庭在与外部环境的接触方面表现出相对一致的行为,但在家庭内部,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主张比动物要强烈得多。 个人行为破坏家庭整体凝聚力的情况并不少见。 在这里,"我 "与非 "我 "的 "他人 "之间的对立,在非人类生物中是不会出现的,这显然优于家庭作为一个群体的凝聚力。 无需举例说明,在家庭之外的所有人类群体中都可以看到同样的情况。
关于人类的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可以有各种假设。 但无论如何,它无疑是 "进化 "的产物。 既然是进化的产物,就意味着它是为了生存。 通过获得自我意识,人类在与环境的谈判中获得了新的策略。 然而,原本应该有利于生存的自我意识,有时却与同样应该有利于生存的集体行动直接冲突。 这或许是人类作为有机体的最大悲剧。 怎样才能还人类自我意识的尊严以本来的意义呢?
我 "的自我意识不仅仅是一种个体意识。 每个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个体分离的程度可能存在于许多其他动物身上。 许多动物都有明确识别自己的能力,识别其他个体和自我认识是同一认知功能的两个方面。 与此不同的是,人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 "我",这就赋予了这个第一人称代词表达的存在以独一无二、绝对独立于所有其他个体的特殊含义(与其他个体的区别在于一种特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与所有其他个体之间的差异是绝对不同的)。 I. 可以说,"我 "并不是同质空间中的一个任意点,而是一个奇异的点,与所有其他点有着质的区别,就像圆心一样。
在作为这样一个 "我 "的自我与他人之间,可以构想出一个界限,即精神分析所说的 "自我界限"。 通常所说的 "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就是在这个边界上交换的一种心理关系。 在这里,人们也设想了两个跨越边界的区域,将他人置于外部世界,将自我置于内部世界。 然而,当把自我,即 "我",视为一个单一个体时,这样的形象就不合适了。 如果 "我 "是圆心,那么 "我 "之外的所有其他人都在圆心之外。 一旦 "我 "意识到这一点,甚至 "我 "本身也会被挤出中心。 但中心没有内部。 或者说,如果我们将中心本身视为 "内部",那么中心本身就是 "内部 "与 "外部 "之间的界限。 我 "与 "他者 "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我 "既是 "内部",又是 "内部 "与 "外部 "之间的界限,占据着非理性的位置。 事实上,"我 "就是 "自我边界 "本身。
与等距空间中的边界不同,生命空间中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边界没有 "内部",而 "内部 "应该在边界的这 "一边"。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换一种说法:生命体将这一边界作为自身与非自身之间的边界。 当我们不仅生活着,而且清楚地意识到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这一 "界限 "时,人类的自我意识就诞生了。 这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整个群体。 就人类而言,不仅是 "我","我们 "也生活在其中,并意识到与他人的界限。
如果我们将其投射到物理空间,那么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会以边界的形式出现。 反过来说,我们周围世界的所有边界(包括空间和时间边界)总是包含着一种无法确定的生命迹象。 这种存在使得边界成为无法用理性解释的神秘之地。 边界可能是尚未成形的生命(或者借用尼采的说法,是 "权力意志")的栖息地。
让我们回到 "吃 "这个话题。 进食是人生最基本的活动。 通过共同进餐("同吃一锅饭"),碰巧相遇的人们被整合到一个生活群体中。 一个扩大的 "我们 "的私人世界就这样形成了。 当然,作为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即使在这个群体中,"我 "与他人之间的界限也不会被淹没。 不过,他们会比在一个没有任何共同生活活动的群体中更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现代社会正在加速拉近这种生活空间与同质空间的距离。 扎根于生活的非同质领域中心的奇异性消失了,"我 "作为虚拟现实中无所不能的人,只能勉强维持一个私人世界。 我们 "也只能通过建立邪教和极权主义形式的虚拟敌人来分享勉强封闭的私人幻想。 家庭不再仅仅是一个经济单位和一个密切相关的居住单位。 甚至生命本身也被分子生物学解构为微观生命机制,并被以 "人工生命 "为名的计算机模拟还原为计算机网络,随后又被 "反向模拟 "重新应用于对生物体的理解。 另一面是计算机模拟 "人造生命",然后将其重新应用于对生物体的理解。 作为居住地的生活边界已经不复存在。
即便如此,人们仍在努力生活。 为了生活,他们必须吃饭。 今天的饮食以快餐店批量生产的同质化简餐为代表。 相比之下,"妈妈的味道 "的向心力不同于世界其他地方,它不仅仅是怀旧。 餐桌上的社区体验是找回原始 "我们 "的最好方式,也可能是最简单的方式,它将与外部世界的界限视为 "我们 "和我们自己的位置。 围桌而坐的家庭时光不仅是精神病患者的处方。
| 固定リンク
「書評・紹介(book review)」カテゴリの記事
- ドアを閉じる学問とドアを開く学問/ The study of closing doors and the study of opening doors(2024.10.27)
- 柳田国男「實驗の史學」昭和十年十二月、日本民俗學研究/ Yanagida Kunio, Experimental historiography, 1935(2024.10.20)
- リア・グリーンフェルド『ナショナリズム入門』2023年11月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訳:小坂恵理, 解説:張 彧暋〔書評③〕(2024.09.23)
- リア・グリーンフェルド『ナショナリズム入門』2023年11月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訳:小坂恵理, 解説:張 彧暋〔書評②〕(2024.09.18)
- リア・グリーンフェルド『ナショナリズム入門』2023年11月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訳:小坂恵理,解説:張 彧暋〔書評①〕(2024.09.16)
「思想史(history of ideas)」カテゴリの記事
- 「資本主義」の歴史的起源/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Capitalism”(2024.11.22)
- 「ナショナリズム」の起源/ The Origin of “Nationalism”(2024.11.21)
- 20世紀におけるドイツ「概念史」とアメリカ「観念史」の思想史的比較 / A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the German “Begriffsgeschichte” and American “History of Ideas”of the 20th century(2024.11.19)
- 比較思想からみた「原罪」(peccatum originale/original sin)| Original S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Thought(2024.10.31)
- Michael Oakeshott's Review(1949), O.S.Wauchope, Deviation into Sense, 1948(2024.08.17)
「科学哲学/科学史(philosophy of science)」カテゴリの記事
- 近代工業技術の人類史へのインパクト/Impact of Modern Industrial Technology on Human History(2024.07.26)
- DLT(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 and Kegon (華嚴 Huáyán)Thought(2024.07.19)
- Can humans communicate with objects?(2024.05.04)
- 愚かな勉強法と賢い勉強法/ Stupid, or Smart Study Methods(2024.04.22)
- Kimura Bin, "Il sé come confine", 1997(2023.12.31)
「Ortega y Gasset, Jose」カテゴリの記事
- Kimura Bin, "Il sé come confine", 1997(2023.12.31)
- Kimura Bin, "El yo como límite", 1997(2023.12.31)
- Kimura Bin, "Le moi comme frontière", 1997(2023.12.31)
- 木村敏,《作为边界的自我》,1997 年(2023.12.31)
- Kimura Bin, The self as boundary,1997(2023.12.31)
「pragmatism」カテゴリの記事
- Kimura Bin, "Il sé come confine", 1997(2023.12.31)
- Kimura Bin, "El yo como límite", 1997(2023.12.31)
- Kimura Bin, "Le moi comme frontière", 1997(2023.12.31)
- 木村敏,《作为边界的自我》,1997 年(2023.12.31)
- Kimura Bin, The self as boundary,1997(2023.12.31)
「Watanabe, Satoshi (渡辺慧)」カテゴリの記事
- Kimura Bin, "Il sé come confine", 1997(2023.12.31)
- Kimura Bin, "El yo como límite", 1997(2023.12.31)
- Kimura Bin, "Le moi comme frontière", 1997(2023.12.31)
- 木村敏,《作为边界的自我》,1997 年(2023.12.31)
- 木村敏「境界としての自己」1997年/Kimura Bin, The self as boundary,1997(2023.12.31)
「Kimura, Bin(木村 敏)」カテゴリの記事
- Kimura Bin, "Il sé come confine", 1997(2023.12.31)
- Kimura Bin, "El yo como límite", 1997(2023.12.31)
- Kimura Bin, "Le moi comme frontière", 1997(2023.12.31)
- Kimura Bin, "Das Selbst als Grenze", 1997(2023.12.31)
- 木村敏,《作为边界的自我》,1997 年(2023.12.31)
コメント